长容

李宗保与嬴桂英⑩

  “政兄,你没事儿吧?”李世民绕着嬴政转了圈,没发现有伤处,松了口气。

  带着嬴政过来的北地府长官下意识让开几步,暗自感慨这几位大佬的关系是真的好。到北地府的这段时间李世民一直跟朱元璋同吃同住、一起练兵,现在又这么关心嬴政,看来近二十年朝堂上是不会发生内斗了。

  嬴政摇摇头,说起了正事,“你奶奶、爹娘、婶娘姑姑们已经启程去陇西边军营了。”

  这些人的心思是真的很好懂。嬴政只是将计划掰开揉碎跟翟太君李延昭他们说清楚,他们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走的时候甚至对他的态度都好了不少,看样子是明白他并不是什么奸佞了。

  毕竟他只是造了个反,哪算得上是奸佞。

  李世民小声欢呼,“也算是同他们并肩作战了!”跟他的长辈们共同对阵敌军是他从小的愿望,现在他们虽然不在同一战场,但目的是相同的。

  “他们都是心怀正义之人,”嬴政道,“元璋呢?你们现在是……”

  “我们本来正在根据情报推测丹胡各部族的领地范围,听说你到了,就先出来接一下你。

  “北地府果然有皇城接触不到的信息。我们到了之后,发现丹胡部族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有些部族甚至还因为首领的推举有生死大仇。在对大启的态度上,他们也并不一致……”

  默默听着的嬴政感慨,“没想到我们这次行动,竟然无意中契合了丹胡的形势。”

  若是大张旗鼓,安知不会使得丹胡团结起来?

  李世民也认同地点点头,“所以刘基先生提议,要逐个击破、徐徐图之。最好一举击溃某部族的主力,然后沉寂下来,接受土地,静待时机。”

  “疾则如风,徐则如林。”嬴政也觉得这样比较稳妥,转而问起了他们现在的工作,“目前进度如何?”

  “我和元璋兄每日大部分时间都在带兵熟悉这里的环境,只能在修整时帮刘基先生整理一点……”李世民可怜巴巴地看他。

  嬴政:……

  刘基的速度不慢,他们三个带队到北地府才五天,就已经整理了相当一部分内容,接近边境线的这一片已经基本清楚了。但是越靠近丹胡内部,情报就越细碎杂乱,现在看过的也不过六分之一。

  刘基才不像嬴政那样惯着李世民和朱元璋,直接撂话说想早点出兵就来帮他干活。李世民想上战场,朱元璋心虚气短,刘基又油盐不进,两人就这么被拿捏住了。

  朱元璋耐着性子看情报,被这些不知道有用没用的信息烦得头疼。等嬴政进屋,就又收获了一只挂件。

  “始皇,有你真好,各种意义上。”朱元璋眨眨眼,发现没办法像李世民那样说哭就哭,遂放弃,压低声音感叹。

  从这个称呼嬴政就猜到朱元璋并不完全是感谢他来分工作。他没说什么,直接让李世民和朱元璋去练兵了。

  于是两只挂件欢天喜地地跑了出去。

  嬴政回过头,就发现刘基一脸不赞同地看着他。

  “丞相,你太惯着他们了!”刘基痛心疾首,“他们既然有时间,就来帮咱们干工作嘛!那么两个青壮男人,都一把子力气,叫来搬东西也比干放着强吧!”

  嬴政:……

  刘基也没多说什么,直接把他们整理好的文字资料推过来,让嬴政了解一下情况。

  丹胡实际上是百来年前启朝还相当强势的时候,生活在北边的部族为了抵御启朝的进攻建立的。不过根据情报,自从启朝开始摆烂,这个被外部压力强行攒起来的部落联盟也渐渐出现了问题。

  本来在外部高压之下,各部落已经有趋同的趋势了,比如首领的存在,比如逐渐开始同化的语言文字。不过他们内部其实从来没有过一次彻底的一统之战,所以在高压消失后,部族封闭排外的端倪就出现了,丹胡的趋同戛然而止。

  嬴政可算是知道朱元璋为什么那样说了。

  有些情报的年头看起来已经很大了,估计是北地府的长官为了让他们了解得更全面搬来的。可以看出北地府的历任长官都把情报工作看得极重,每个月都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再写上他们的推测。

  丹胡统一又不完全统一的语言让历任北地府长官都感到头大:若是他们的探子有一点语言表达和当地部族的习惯不同的地方,就会相当明显,极易暴露。不过也正因此,他们发现每隔几年边境地区的部族口音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几次还有探子亲眼看到了他们或主动或被动的迁移。

  “这些部族的迁移,是否和首领的交替有关?”嬴政提出了和那些北地府长官同样的疑问。

  刘基抽空回道:“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真实情况怎样,还需要陛下和定王去试探试探。”

  靠近启朝边境的地界必然更加危险,虽然启朝越来越衰弱,但丹胡也不能保证启朝边境军绝对打不到那边,而且这里的牧草也远没有中心地带鲜美。因此按常理分析,边境线附近的部族应当是在首领的推选中失败者所在或亲近的部族,类似于被流放。这些部族不会受到首领的重视。

  不过也不排除首领是将自己得用的部族派到边境,以便将整个边境都掌控在自己手下的可能。

  只等第一战过后,便可见分晓。

——————

  房玄龄皱着眉走到刘彻身边,欲言又止。

  刘彻依然离人群远远的在装李世民,两条江豚从江水里翻出来,一下子把他的视线吸引了过去,江豚们也很有灵性地冒出头来看他。

  房玄龄独自纠结半晌,等岸上水中三只“猪猪”的对视结束后,才别别扭扭地开口,“咳……陛下,现在匾额已经在各地商人们中间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捐款极为踊跃,我认为是时候考虑提高门槛,或者增加监察了。”

  刘彻询问:“有支援边防的商队吗?”

  房玄龄明白了刘彻的本意,“有但不多,大部分人都选择在本地建一些赈济院、免束脩学堂之类的,或者直接给工部捐钱。”

  这也算是在刘彻的意料之中。在有可替代选择的情况下,那些商人可不会耗费自己的财力做那种吃力的事情。

  “留下够修水利的钱,其他的都换成粮草给边境那边送去吧,懂得察言观色的自然会照做。”刘彻想了想,“传信回皇城,让张汤派些人过来,监察这些工事的建造和运行状况,记得让他们严格一些。”

  刚开始可能商人们还没怎么偷工减料,不过他们逐利是天性,难保后面会不会减出大问题。赈济院和免束脩学堂这些本来是好事,别到时候反而成了另一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顺便通过高标准让他们的成本直接增加,等到不能随随便便盖几间危房了事、甚至还要负责后续的维护工作的时候,这些商人们就会发现送粮草这种活儿是有多么方便了。

  房玄龄下意识应了,随即便有些忍俊不禁。

  刘彻疑惑地看他。

  房玄龄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突然想笑,“您装得真像!”

  本来李世民像是打开封印那样突然点亮了做皇帝技能就够让他震惊了,现在一看,刘彻演技也不错嘛,都挺能绷得住的。

  刘彻:……

——————

  “烧三处火就行,大家吃干粮补充体力!受伤的立刻处理!”攻下一座城池后,朱元璋故意放走逃兵,吩咐士卒整顿。

  和这种半城市化的游牧民族对战是一个新奇的经历,朱元璋推定,要按刘基的大方向进行的话,首先就是把驻守在城内的敌军主力诱出来。

  丹胡部族的特性给了他们如此行动的前提,这些部族在守城上的经验远不如已经有数百年城池攻防历史的启朝,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件事,所以一般都会选择出城作战。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出城——朱元璋在此实名感谢兵家的先辈们。

  不管在这些部族眼里升起的烟气是篝火还是炊烟,他们对敌军数量的印象必然是相当少。启朝的衰弱也让丹胡所有人或多或少感到轻蔑,他们或许还会觉得启朝军队不自量力,竟敢暴露自己的位置。

  鞑靼部族的首领阿律就是这么想的。

  他们部族和首领不和,在首领上任之初就被迫迁徙到了这里。启朝北境和丹胡中部两片优良牧场之间夹着的却是一片荒漠,鞑靼部族无法冒着被群起而攻之的风险硬闯进丹胡中心,只能向南掠夺。

  冬季时被启朝边境军歼灭的那支队伍就属于鞑靼部族,不过也正因为这些战时的伤亡,他们才得以凭借着村民撤入府城时遗漏的粮食渡过这个冬天。

  阿律本来不应该轻敌,可逃回来的人指天发誓带队的只是一个从没见过的年轻将领,远处升起的炊烟也表示来军人数不多,复仇的渴望和贪婪就占了上风。

  “叫上部族中所有健儿,随本首领报仇雪恨!”稳妥起见,阿律还是决定多带些人。

  “成了!”朱元璋远远看见飞扬的尘烟,大声喝道:“弓弩手!”

  弓弩手应声预备,在敌军进入射程后瞬间放箭,按组轮替。

  阿律对和这些启朝军队作战也算是有些心得了,立刻让人压低身体,几轮齐射过后,有躲闪不及和摔下马去的,但数量在意料之内。

  阿律反而更坚定了——按着齐射的箭矢数量,果然人数不多!

  初次和丹胡军正面对垒,哪怕这些新军训练刻苦,心里也有些打鼓,见齐射作用不大,立时就有些慌。不过朱元璋依然如同山岳一般不为所动,被他的镇静感染到的士卒也逐渐安静下来。

  朱元璋在心里默默计算着距离,在敌军到达某个距离时,扬声下令,“起!”

  与此同时,鞑靼部族的马蹄陡然陷进了一个个极深的巴掌大小坑中,提前埋伏在两边的士卒立刻从地上挖的浅坑里爬起,和正面方阵的士卒一同杀进阵中。

  朱元璋大吼着:“注意脚下!别踩进坑里!踩人!!踩人!!!”

  士卒们:……

  他们福至心灵地领会了朱元璋的意思,把被摔下马背的敌军当做垫脚石,不需要顾虑脚下的陷阱,他们抡起刀来都快了不少。

  后方的鞑靼部族见势不妙,早已逃窜,朱元璋远远瞧见,没有理会。

  自有人会收拾他们。

  阿律冲在最前方,此时生死不知。幸存的鞑靼部族在副首领的带领下撤退,回到原本驻扎的城池。

  此时的城池前静立着一片黑压压的骑兵,人不语马不嘶,深沉的压迫感却扑面而来。

  鞑靼部族众人面面相觑,下意识勒停胯下的骏马,不知道这只突然冒出来的军队是什么来头,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身后的城池里也没有任何动静。

  在这天地静默中,为首的骑士挽弓搭箭。

  副首领倏忽间有种被猛禽盯上的被锁定感,呼吸一滞,下一刻就被箭矢当胸贯穿。

  早在箭矢发出的瞬间,那支骑兵就向他们这边疾驰而来,顷刻间已短兵相接。

  几个时辰内接连失去两个首领的鞑靼部族军心大乱,几乎没有敢和他们正面对抗的,都拼命拍马想要离开战场、往丹胡中部逃去。

  为首的骑士见敌军将要溃败,想也不想直接掀了头盔,“本将军在此!没人敢同我对战吗!”虽然他的丹胡语很蹩脚,但勉强能叫人听懂。

  他面容俊秀非凡,没了头盔的遮挡,在一片硬汉中格外显眼。确实有人贪功回头,可更多的人依然选择逃离,在听到回头的人的惨叫后,跑得甚至更快了。

  李世民:……

  他领着手下骑兵迅速追赶上去,刻意掌控着他们的方向,等到周围的环境逐渐陌生,就谨慎地停止了追击。

  “可惜,这一片的地形还没摸透。”朱元璋在那边诱敌的时候,李世民就在探地形,顺便趁虚而入占了鞑靼部族军队之前驻扎的城池。这个部族似乎人比较少,他们进城的时候没遭遇到什么抵抗,就是进去之后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人,似乎这个部族的所有人都是那些可以上战场的壮年男子。

  嗯……细思极恐。

  李世民把头盔戴好,收兵回营。

  “追了挺久啊,怎么样?尽兴了吗?”朱元璋早已经回到营地了,正把鞑靼部族这一块儿在地图上改成大启。

  李世民矜持点头,“勉勉强强吧。”

  朱元璋:“现在就看丹胡其他部族有没有动静了。”

  如果丹胡首领当真是为了更好地戍边把亲信部落派来,那应该很快就能发现这里的异状;反之,那他就不会在意。

  李氏和陇西骑兵实力强且熟悉丹胡,他们早就守住了鞑靼部族通往丹胡其他部族的道路,既是警惕来自其他部族的援军,又是歼灭零星逃离的鞑靼部族。有他们兜底,李世民和朱元璋才敢可劲儿折腾,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

  如果有援军,那他们就会点燃烽火,李世民和朱元璋会立刻做出应对。

  李世民和朱元璋就披着甲熬了一宿,到后半夜干脆亲自上瞭望塔盯着,好在一夜无事。

  “看来边境处的这些部族都是被流放来的啊。”李世民打了个哈欠。

  一位士卒发现了什么,“将军,那是李家的女将吗?”

  李世民顿时来了精神,过去一看,顿时大喜,“是我大婶和二婶!”他唰的一下从瞭望塔的梯子上滑了下去。

  朱元璋跟交接的士卒嘱咐了几句,回帐睡觉去了。

  李家大嫂和李家二嫂见李世民风风火火地冲出来,正在称呼上面露难色,就被李世民张开双臂抱了个满怀,“大婶!二婶!”

  两人顿时忘了繁文缛节,一边亲切地喊着“宗保”一边让他在眼前转了圈儿,“唉呀,瘦了!”

  “是瘦了,你看这小腰。”

  “该补补。二弟媳,你手艺最好,等下做点他爱吃的。”

  “等什么等,我现在就去!”说着李家二嫂就把手中的长枪扔给身后的士卒,往营地里走去了。

  李世民虽然觉得自己并没有瘦,但完全插不上嘴,只能被动接受投喂。

  李家大嫂看李世民小心翼翼地看她,顿时悟了他的小心思,笑道:“放心吧,你爹还没来。就算来了,有丞相那几句话挡着,他也得等到你端了丹胡的老巢再打你。不然影响你上战场,那可是误了大事。”

  李世民摸了摸鼻子,眼神飘忽。

  突然不太想打仗了。

评论(64)

热度(438)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